(資料圖)
近日,北京很多小區(qū)的業(yè)主微信群里都出現(xiàn)了鄰里之間互相幫助的場景。人們向有需要的鄰居們提供食物、藥品、抗原檢測試劑,以及提供各種力所能及的幫助。在面對疫情而生活必需品短缺的情況下,鄰里之間的“接濟”可謂方便又快捷,給了人們一定抗擊疫情的底氣。
比起配送時間不夠穩(wěn)定的外賣、快遞等方式,鄰里之間的“共享”不但來得快,更平添了幾分溫暖,帶著濃厚的人情味兒。曾經或親近或素昧平生的鄰居們?yōu)橛行枰泥徖锝址豢犊厮蛠硭幤?、新鮮蔬菜,他們在群聊里分享生活趣事,互相加油打氣。
可以說,疫情讓人們重新定義了鄰里之間的關系,也拉近了人們的心理距離。人們似乎正在回歸傳統(tǒng)緊密的相處模式,符合了大多數(shù)人對鄰里之間關系最好的想象與期待。
在以往,城市社區(qū)被認為是一個相對的陌生的人群構成的社會,人們對個體領域的追求、居住環(huán)境的改變等因素,讓傳統(tǒng)的鄰里關系發(fā)生變化,鄰居成為了“最熟悉的陌生人”。長大后,這些改變讓父輩們總是在耳旁嘮叨,現(xiàn)在的年輕人不和鄰居走動了,鄰里之間不像過去的那樣親密。
與童年記憶中緊密的鄰里關系相比,如今城市社區(qū)里人們互動性逐漸降低,彼此間仿佛失去了“被需要”的關系,人們對近在咫尺的社區(qū)鄰里街坊表現(xiàn)得陌生而又疏離。有網友直言:“疫情之前,鄰居對我來說屬于完完全全的陌生人?!?/p>
在這樣的特殊時期,以家庭和社會為主的關系網絡此時不能及時滿足人們的需要,社區(qū)鄰里的關系此時便發(fā)揮著重要作用。人們在線上交流、共享食品和藥物等必需品,彼此間的信任與互助是塑造新型鄰里關系的好時機。于是鄰里關系悄悄發(fā)生著變化,一種既親密又互惠的新型關系網絡正在流行:從前或鮮少接觸的鄰居,此時搖身一變成為一同抗擊疫情的“戰(zhàn)友”,這份守望互助恰是緩解當下問題一劑再好不過的良藥。
“百金買屋,千金買鄰”。這些事例也從側面說明了曾經的那種熟人社會并沒有就此消失。疫情之下,有社區(qū)自制“抗疫包”送給居民;有街坊設置“共享菜籃”,供有需要的人取用;更有“新冠防護藥物公益互助”等互助平臺發(fā)布需求信息,助力人們“余藥共享”……在疫情的非常時期,人們相互給予慰藉產生了一種能量,讓人們在面對疫情的考驗時能夠鎮(zhèn)定自若、共渡難關。“抱團取暖”也讓建立在線上的關系逐漸延伸到線下,人們之間的溫情互助讓鄰里間產生了一種新的情感連接。
一顆白菜,一根蘿卜,一板感冒藥,疫情生活的每個細節(jié)都見證了疫情中鄰居關系的轉化:從以往見面可能會尷尬的陌生人,到守望相助共同“打怪升級”的隊友。也許這樣熟稔的關系,在不久的將來會逐漸平淡,但互相扶持、抵抗病毒的經歷,會讓已經建立的情感一直延續(xù)。正是有了這樣的鄰居互助,疫情防控的網絡變得更加嚴密、扎實,生活方能快速回歸正軌。
疫情下,一種新型的鄰里關系正在隨著時間發(fā)展,沉淀出不同以往、特殊的鄰里相處模式。而一座城市的溫度,就體現(xiàn)在這些方方面面。
責任編輯:Rex_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