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人物 >

趙國為什么非要韓上黨

在秦始皇統(tǒng)一中國之前,上黨這個“腳盆”和晉國的命運一樣,被韓、趙、魏三個諸侯國一分為三,且韓、趙、魏都在這里設(shè)郡,又都叫上黨。于是,小小的上黨盆地同時并存了韓上黨、趙上黨和魏上黨。

馮亭獻城念舊情

歷史上,由于趙國強奪韓國的上黨郡而引發(fā)了長平之戰(zhàn),最終導致趙國一蹶不振。后世很多人罵趙王貪婪。趙王是不是因為貪婪才奪取上黨?我覺得有待商榷。

事實上,長平之戰(zhàn)打響前,韓上黨已經(jīng)算是秦國的領(lǐng)土。為什么說“已經(jīng)算是秦國的領(lǐng)土?”因為秦國攻打韓國,韓國戰(zhàn)敗,便決定賣地求生。賣哪里?賣偏遠的上黨。但問題出在韓國駐守上黨的那個太守身上。韓王命令上黨太守馮亭把上黨郡獻給秦國,以求得秦國息兵。但馮亭在長治住久了,練就一副太行山人的犟脾氣,寧愿與夫人一起自殺也不愿降秦。不愿降秦,秦又強勢,怎么辦?他同長治城里的老百姓一商議,得嘞,老子把上黨郡的17座城池送給趙國,也不給你秦國。

在我看來,趙國在秦國的虎口中接收“已經(jīng)算是秦國領(lǐng)土”的韓上黨,是一個非常英明的決策。為什么我這樣說?我們知道,上黨地區(qū)在韓、趙、魏三家分晉的時候,都分到一部分。趙國的上黨郡和韓國的上黨郡是相鄰的,不過不同的是,韓國分到的有太行山作屏障,是個戰(zhàn)略要沖,進可攻退可守。而趙國分到的則是一馬平川,無險可守,所以一旦韓上黨被秦所占,趙上黨也將失守。趙上黨一旦失守,趙國軍事重鎮(zhèn)晉陽(今太原)就直接暴露在秦軍的面前,而且秦軍占領(lǐng)上黨之后可以隨時跨過太行山進攻趙國國都邯鄲,所以韓上黨絕不能掉進秦國的手中,這是趙國必奪韓上黨的第一個原因。

其次,更重要的原因是,秦占領(lǐng)韓上黨還有一個打算,那就是鐵定的要吞并趙國。這是司馬昭之心,路人皆知。但是反過來說,如果趙國占領(lǐng)韓上黨,那么秦國的軍事重鎮(zhèn)安邑(今山西夏縣)也就暴露在趙國的眼皮底下。如果秦國的安邑失守會有什么樣的后果——趙國可以繞過易守難攻的函谷關(guān),過秦嶺,渡黃河,直擊秦國國都咸陽。所以說,秦有滅趙之心,難道趙就沒有亡秦之志?

秦趙二國都想消滅對方,而能直接致對方于死地的跳板只有一個地方——那就是韓上黨。所以韓上黨不但是一個戰(zhàn)略要沖,更是兩國國家安全的屏障。如果上黨在韓國手中,秦、趙兩國相安無事,但是如果其中任何一國占有韓上黨,另一國必定起兵搶奪。從這點來看,長平之戰(zhàn)看似偶然發(fā)生,實際上必然會發(fā)生,只是趙國占領(lǐng)上黨的決策,大大加快了這場決戰(zhàn)的到來,而已。

上黨總被賊惦記

秦國一定要收拾趙國,勿需置疑。打哪?怎么打?卻是一門學問。我們先來看長平之戰(zhàn)前,秦國是如何打韓國的。

秦國在長平之戰(zhàn)前幾年便開始對韓國進攻。秦國先打韓國的野王(今河南沁陽),攻下野王后,韓國被腰斬為兩部分。韓國便開始賣地求饒。因為野王與韓國的都城(今河南新鄭)只有一江之隔。相比于都城的安危,放棄上黨郡是韓國無奈的選擇。其實韓國的反應(yīng)秦國不可能預測不到。攻下野王,直接威脅韓國都城,而上黨郡則與韓國本土分離,放棄上黨而換取和平,不僅僅是韓國的反應(yīng),其實也是趙國的反應(yīng),更是秦國估計中的事。為什么這么說?首先是趙、魏、韓三國的關(guān)系。他們起初本是一國——晉國,但最后卻在內(nèi)外交困下分裂成三國。雖然三國之間也常有戰(zhàn)事,但總的來說畢竟都是一個爹。這也是上黨太守馮亭寧愿降趙,而死不降秦的原因。另外一個原因似乎更重要,那就是上黨郡的地理位置,這隱藏了秦國極其陰險的詭計,或者叫戰(zhàn)略決策。秦國如果想占領(lǐng)韓國都城,他更應(yīng)該是從緱氏(今河南偃師)進攻,然后沿著黃河南岸取滎陽攻新鄭(收拾趙國后,秦國就這么做了)。可秦國卻偏偏從黃河北岸打來,最后奪取野王,直接威脅新鄭,中間卻始終有條黃河阻攔——黃河終究是天險。這樣做有足夠的威懾力促使韓國停戰(zhàn),而且韓國必定會獻出被割斷的上黨。而若是從黃河南岸打過來,雖然更能威懾韓國,但韓國肯定不會主動以黃河北岸的上黨郡作為停戰(zhàn)條件,而如果秦國主動提出要上黨郡,那么就絕對會引起趙國的警惕。為什么秦趙都對上黨如此上心?原因簡單而直接,上黨并非什么富裕之地,相反其地勢很高并不適合生產(chǎn)。但是正如它的名字一樣:黨,所也。在于山上,其所最高。得上黨可望得中原。拿下上黨,往東再拿下邯鄲,便是一馬平川了。

所以趙國接受上黨,并非利欲熏心,而是有其戰(zhàn)略意義——秦國占據(jù)上黨,從高處威脅邯鄲,最終是一戰(zhàn);趙國占據(jù)上黨,虎口奪食,無非也是一戰(zhàn)。相比之下,后者的先發(fā)制人勝算還更大一些。

40萬降卒怎坑殺

秦趙之戰(zhàn)最終以白起坑殺40萬趙國降卒而結(jié)束。40萬人被活埋,留給后人無限的疑問和憤怒。白起有活埋40萬人的能力嗎?

戰(zhàn)爭中,只要條件允許,不管是哪一方的死者,都要埋葬,除去道德因素之外,主要是為了防止瘟病。而活埋則又是一回事。以活埋的方式處死人,歷代皆有??箲?zhàn)期間,日本侵略者也常用活埋的方式殺害我抗日軍民?;盥穸鄶?shù)并不是挖個大坑將人埋進去完事,而是將人埋入土中,卻把頭露在外面,讓人們看那個痛苦狀,以起震懾作用。不論是冷兵器時代還是現(xiàn)代,活埋都是最麻煩的處死方式。

據(jù)載,秦趙之戰(zhàn)后,白起活埋40萬趙軍,只留下240人歸趙。

把40萬個大活人埋了,光土方需要多少?況且置之死地的是40萬趙國的戰(zhàn)士,而不是普通老百姓。再說不加綁縛是很難活埋的,而要綁上40萬人,需要多少繩子?埋趙軍時,秦軍得放下武器,操起锨鎬,一锨一锨往下挖至少1.5米,埋了這個,推過來那個,40萬人埋完需要多長時間?一旦鬧將起來,可是了不得的事。大將軍白起為什么要做這樣的傻事?

“坑殺”的“坑”,《史記》作“阬”。《說文》解釋:“阬,門也。從阜,亢聲?!毙煦C說:“今俗作坑,非是?!笨梢?,先有“阬”,后有“坑”,本不是一個字?!队衿罚骸瓣l,陷也?!薄掇o源》解釋是:“坑陷,殺害?!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》:秦王之邯鄲,諸嘗與王生趙時母家有仇怨,皆阬之?!笨梢?,“坑殺”有的時候是活埋,有的時候是“害死”。

從幾次大規(guī)模的“坑殺”看,長平之戰(zhàn)是“挾詐而盡阬殺之”,就是使用騙術(shù),采用不光彩的軍事手段殺害俘虜。至于理由,白起說:“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。趙卒反覆。非盡殺之,恐為亂。”這被殺的40萬人中,應(yīng)該包括長治、晉城一帶大量的老百姓。

因為使用了損招,坑殺對白起一生的心理壓力極大,白起臨死說:“我固當死。長平之戰(zhàn),趙卒降者數(shù)十萬,我詐而盡阬之,是足以死?!比绻皇且话愕臍⒔?,白起是不會心中有愧的,他是愧在“詐”上。

那么,白起坑人用的是什么“詐”,沒有記載,估計也就是放出謊言,乘人不備,殺進趙軍降兵營中。

今人多因白起坑殺40萬趙國降卒,罵他兇殘沒有人性。可是,如果白起不殺這40萬俘虜,只有三種選擇:一是把40萬人養(yǎng)起來。白起長途奔襲,遠距離作戰(zhàn),自己的部隊還吃不飽。一下子增添40萬張嘴要吃飯,他在異國他鄉(xiāng)的地盤上,無論如何也解決不了。二是直接打散編進秦軍編制。這個方案風險更大,如果速戰(zhàn)速決滅了趙國,那什么都好說,到時降卒只能心向秦國。但萬一戰(zhàn)況不利呢?白起這些降兵可不是韓信手下那群墻頭草,人家祖祖輩輩都生活上黨趙國的土地上,邯鄲城里還有老婆孩子熱炕頭,能真心幫你打自己人?三是加入秦國戶籍中,充當生產(chǎn)力。這里就需要說明一下秦趙之間的戰(zhàn)爭緣由了。戰(zhàn)國時期由于鐵器的發(fā)展,農(nóng)耕水平大為發(fā)達,由此引起人口爆發(fā)性增長,土地資源愈發(fā)緊張,初期各國邊境還有空地可以擴張,比如晉滅赤狄;齊滅萊夷;楚吞漢陽;秦滅西戎,到了昭襄王時期,異民族已經(jīng)驅(qū)逐殆盡,無地可占,各國便開始大打出手搶奪土地。長平之戰(zhàn)就是為了搶奪趙國土地來緩解秦國人口矛盾爆發(fā)。你白起倒好,土地沒搶回來,先給秦國拉來40萬張嘴,哪來的地養(yǎng)他們?

哇呀呀,咋咋咋,愁死雜家。沒有辦法啊!只有一狠心:殺!(來源:上黨晚報)

關(guān)鍵詞: 長平之戰(zhàn)

責任編輯:Rex_01

推薦閱讀